“雙減”與“雙增”一脈相承
《21世紀》:“雙減”已滿一周年,在給學生減負方面成果顯著,家長和學生更加期待的是,“雙減”之后應該做些什么?
周洪宇:“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基礎教育生態得以重構,學校主陣地作用得以加強,社會教育環境得以凈化,中小學生學業負擔得以明顯減輕。在“雙減”政策落地的基礎上,教育部適時提出了“雙增”政策,倡導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同時,一方面增加學生參加戶外活動、體育鍛煉、藝術活動、勞動活動的時間和機會;另一方面增加學生接受體育和美育方面課外培訓的時間和機會。
“雙減”政策與“雙增”政策關系密切,一脈相承?!半p減”政策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與校外培訓負擔,讓義務教育回歸立德樹人的初心?!半p增”政策在“雙減”政策的基礎上,明確強調通過戶外活動、體育鍛煉、藝術活動和勞動活動特別是生活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進一步回答了“立什么德,樹什么人”這一根本問題。
從“雙減”到“雙增”,都是為了讓學生從沉重的負擔束縛中解放出來,給予學生廣闊自由的成長空間,培養學生成為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
遏制非學科培訓過度逐利
《21世紀》:目前廣大中小學校開展“雙增”有哪些難點?
周洪宇:當前中小學體育和美育教學面臨著資源不足的困境。據教育部體衛藝司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體育教師數量持續增長,但目前體育老師缺口仍舊巨大,有的地方甚至出現“2600名學生只配備2名體育老師”的現象。另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按照國家課程設置方案,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教師仍存在一定缺口。為了彌補學校體育和美育教學資源的不足,“雙增”政策主張整合校內、校外資源開展素質教育實踐活動,將非學科類校外培訓作為學校開展素質教育課程的有益補充。
《21世紀》:“雙減”之后,一些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惡意漲價,又給家長和學生增加了新的負擔。
周洪宇:“雙減”政策落地,資本從校外培訓市場退出,但并不意味著校外培訓行為將徹底從教育生活中消失。一些培訓機構的教師開始轉入“地下”,私下組織小班,3-5個孩子一起或者“一對一”進行培訓,只是費用讓一些家長直呼“吃不消”,原來150-300元一節的大班課,變成400-600元一節的小班課,有些“一對一”的課程甚至千元起步。隨著“雙增”政策的到來,家長們一方面要關注孩子的學科類成績,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培養孩子的非學科類素養,可能使家庭的經濟壓力不降反升。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費用更加昂貴,且素質教育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很多家庭可能無力承擔長年累月的教培支出。
從“雙減”到“雙增”,學科類培訓被嚴格限制,非學科類培訓迎來發展機遇。然而,當下的藝體教培領域存在諸多不良套路,以所謂的考證評級為例,部分考級既無門檻,亦無標準,只要有固定場地和資質證明即可得到授權,一次報名費數百上千元,一輪一輪考下來,無論財力還是精力,對孩子和家長都是沉重負擔。
所以,從“雙減”到“雙增”,必須堅守教育的公益屬性,遏制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過高收費和過度逐利行為?!睹褶k教育促進法》第三條規定:“民辦教育事業屬于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毙M馀嘤栕鳛槊褶k教育范疇的教育類型,其提供的教育服務內容理應具有公益屬性?!半p減”和“雙增”政策要求校外培訓機構不能把資本化運作和商業營銷作為經營重心,不能把追逐利潤最大化作為主要目標,而是應堅守教育的公益屬性,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度與滿意度。
《21世紀》:越來越多的地方把體育、美育引入中考,一定程度上開始改變中考、高考“唯分數”的取向,“雙增”能否為家長、學生真正認可,教育評價這根指揮棒是否起決定性作用?
周洪宇: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克服“唯分數”的頑瘴痼疾?!半p減”政策通過改進中小學評價,深化高中招生改革,推動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義務教育評價體系從關注學生的分數,轉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教育評價方式仍以考試分數和升學率為主,盡管新高考改革強調“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但“一考定終身”和“唯分數”錄取的方式沒有徹底改變。當以考試分數和升學率為主的教育評價成為教育行政部門政績、學校排名和教師晉升的主要依據和標準時,學校就會千方百計地將優秀率、升學率、競賽獲獎率通過考核、獎懲等方式傳遞給教師,教師會通過加重學生作業負擔、加大補課力度等方式進行應對。學校迫于升學率的壓力以及教師面對分數考核的顧慮,可能會對“減負”政策進行“選擇性執行”,只貫徹對學校升學率有利的部分,對學校升學率不利的部分則較少執行,可能出現“明減暗增”或“名減實不減”的尷尬局面。
校外培訓監管常態化
《21世紀》:“雙減”已滿一周年,你認為接下來如何完善校外培訓機構監管,尤其是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監管?
周洪宇:從“雙減”到“雙增”,應建立多渠道校外培訓監管機制,推動校外培訓監管常態化。目前,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的任務已基本完成,防止學科類校外培訓隱蔽化變異和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盲目化發展成為當前校外培訓治理的重點。建立多渠道校外培訓監管機制,必須明確各縣(市、區)政府屬地管理職責,保證校外培訓治理的規范化;必須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校外培訓監管,力推“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保證校外培訓治理持久化;必須借助校外培訓智能監管平臺,提升校外培訓治理效能,保證校外培訓治理的動態化。
《21世紀》:學校是教育主陣地,你認為應該如何豐富中小學校體育、美育資源,加強相關設施和能力建設?
周洪宇:我認為,應實施中小學體育、美育提升行動,提高中小學體育、美育教學質量。
首先,應加強中小學體育、美育課程和教材體系建設,優先發展摔跤、舞龍、舞獅、太極、龍舟、棋類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國畫、書法、戲曲、雕塑、皮影、刺繡等中華傳統美育項目進課堂,讓中小學生既能改善身體素質,又能增進文化自信;既能提升審美素養,又能獲得文化熏陶。
其次,應探索完善體育健康知識、基本體育運動技能、專項體育運動技能三者相結合的中小學體育教學模式;探索完善藝術知識與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三者相結合的中小學美育教學模式。
最后,應完善中小學校級體育聯賽機制,加強中小學校際體育聯賽的規范性,以賽促練,以賽促學。建立美育基礎薄弱學校幫扶機制,著力改善農村地區中小學美育辦學條件。
《21世紀》:綜合素質評價已開始在招生錄取中采用,未來如何進一步完善機制,加強素質教育導向?
周洪宇:要真正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就要發揮好教育評價“指揮棒”的正向作用。在“雙減”和“雙增”政策引領下,應積極探索和踐行評價機制改革,通過創新評價手段,綜合運用檔案袋進行綜合素質評價,形成多元評價體系。改革以分數為主的學校質量評價制度,堅決克服“唯分數”傾向,取而代之以“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和學業負擔狀況等”作為評價要素。
一方面,應積極推動中小學體育評價改革。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核機制,將學生體質健康作為中小學體育教學考核的重要標準。完善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檔案,客觀記錄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數據。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科學確定并逐步提高體育考試分值。
另一方面,應積極推進中小學美育評價改革。全面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將藝術素質測評結果納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