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經濟一直被業內熟知,并非剛興起的概念,一些核心技術的開發以及相關技術應用都在逐漸形成產業規模發展,如農業育種、超級稻等。此次《規劃》的發布,是更加正視生物經濟,但同時也是因為相關產業還在初步形成中,需要國家做進一步規劃,形成產業討論圈?!苯?,諾禾致源首席科學家田仕林博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指出。
上述提到的規劃,是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下稱《規劃》),這是我國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也是生物經濟領域的首個頂層設計。目前,我國生物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產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門類齊全、功能完備的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一批生物產業集群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新引擎。生物領域基礎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突破,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沙利文大中華區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毛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稱,生物經濟是指通過可持續的方式,利用可再生自然資源來生產食品、能源、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的一切經濟活動的總和。但生物經濟發展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尚屬空白。我國生物經濟發展面臨不少挑戰,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并導致傳統生物安全問題和新型生物安全風險相互疊加,生物產業原創能力仍較為薄弱,生物資源保護開發利用體系尚不完備等。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也指出,我國生物經濟創新發展還面臨不少挑戰。比如,原始創新能力仍較為薄弱,基礎生命科學理論、底層關鍵共性技術、高端儀器和試劑、生物信息資源等積累不夠。
《規劃》明確了生物經濟四大重點發展領域,分別為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質替代應用、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同時也提出了提出加強原創性、引領性基礎研究,強調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應用,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科研攻關機制,加快突破發展瓶頸,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水平。
底層技術成熟、產業規?;?/h4>
近年來,主要國家紛紛加大對生命科學和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圍繞基因組學、腦與認知科學、合成生物學、精準醫療、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生物育種、生物質能源、生物安全等領域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和影響,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政府和各大生物醫藥企業都加大了在生物安全、疫苗和藥物研發等方面的投入,客觀上推動生物經濟進入加速發展期。
對此,毛化指出,生物經濟將在人類健康、綠色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安全等方面形成下一個經濟增長點,在上述《規劃》中也重點選擇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質替代應用、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四大領域。
田仕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生物經濟在上述各大領域內都形成了一定規?;漠a業,各產業也已經形成了多種成熟的核心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如基礎科研服務、疫苗開發、新藥研發、腫瘤檢測、分子育種等。如農業育種領域,基因測序技術催化了眾多的分子育種產品,完成了大量的經濟作物基因組圖譜繪制,發掘了大量的遺傳分子標記,為農業精準分子育種提供了廣泛的資源。
“經濟就涉及到產業,某種技術的規模性或方向性應用。如在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和2000年人類基因組破譯基礎上,伴隨基因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快速發展,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農業技術等深度融合。如近20年快速發展的高通量測序技術,不管是在成本還是通量、產業規模方面,都突破了摩爾定律的變化曲線。很多人才、資源都投入了這個領域,加速其成型并形成經濟規模。技術的發展也使得生物經濟已經迎來了快速發展期?!碧锸肆种赋?,技術的發展使得產業細分領域逐漸形成,并規?;l展,如在基因測序領域,服務于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科技服務市場已經形成規模經濟。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姜江也舉例稱,10年前,絕大多數孕婦、患者對于基因檢測胎兒情況、癌癥早期發現等效果還將信將疑;今天,已經有數百萬級的消費者愿意為此買單。5年前,人們對核酸檢測的效用還懵懵懂懂;今天,核酸檢測已經成為確診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標準”。此外,越來越多不可再生的石化基產品由可再生的生物基產品替代,生物質能成為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改造的農作物在產量和品質均得到大幅改善。
生物質替代應用的技術應用同樣使得相關產業迅速發展。華熙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趙燕以透明質酸舉例稱,此前透明質酸從公雞冠中提取的,200公斤能提1公斤,彼時透明質酸比黃金要貴15倍多,一克透明質酸要100美元,一克黃金只需6美元。但目前通過細胞工廠生產,還沒有用合成生物,成本是原來雞冠提取法的1%都不到,且這種效率還沒有合成生物高。這也使得透明質酸產能等迅速提升,也使得該產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規劃》中生物安全也被重點提及?!绊槕粍臃烙D向‘主動保障’的新趨勢,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對生物安全更好保障的新期待?!睂Υ?,田仕林指出,在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質替代應用、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四大領域中,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實際是為前三者提供保障。
加強基礎研究加快轉化
雖然我國生物經濟近年來迅速發展,不過我國生物經濟發展還存在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問題。
王翔也認為,我國生物經濟創新發展還面臨不少挑戰。比如,原始創新能力仍較為薄弱,基礎生命科學理論、底層關鍵共性技術、高端儀器和試劑、生物信息資源等積累不夠,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仍不完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還比較少,疫情沖擊國際開放合作等不利因素。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王學恭也以我國生物醫藥創新為例指出,在該領域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產品以跟隨創新為主、研發同質化嚴重、一些前沿技術和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等等。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基礎研究是醫藥創新的原動力,基礎研究成果孕育著新藥發現的突破口,需要著眼未來、面向全球,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是我國生物醫藥創新升級的關鍵。
就此,《規劃》也提出加強原創性、引領性基礎研究,如瞄準臨床醫學與健康管理、新藥創制、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生物育種、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等前沿領域,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點研發計劃。加快打造生物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積極凝聚大團隊、集聚大資源、實施大項目、取得大突破。
姜江認為要面向生命科學領域的世界科技前沿水平,加大力度投入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持續推動產學研醫的合作研發。圍繞生命科學領域事關世界科技前沿的方向,支持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創新資金投入方式和運營管理模式,在設施平臺運行期間,多方式、多渠道引入醫院、企業、第三方檢測機構等共同參與測試反饋。密切對接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緊迫要求,尤其面向制約生物技術應用推廣的“卡脖子”問題,加快部署推廣一批新的生物技術攻關。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許瑞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國家、科學院和研究所的發展規劃都明確要求將基礎研究和國家需求深度融合,通過全力支持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才能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中國科學院有很多研究成果及基礎研究,未來也希望能更好地進行產學研轉化。
姜江認為,與信息技術類似,生物技術的經濟屬性是與生俱來的,這就意味著提供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將有利可圖?;貧w生物技術經濟屬性,要從多個方面入手最大限度確保從事研發、生產、服務各個環節的生物技術企業,能夠獲取合理的經濟回報。而生物技術企業能否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尤其是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生物經濟領域創新企業實現盈利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我國生物技術企業應對國際科技創新環境的關鍵。
在田仕林看來,《規劃》對生物經濟的發展有著指引作用,企業通過技術的發展逐漸形成市場,而政府出臺相關文件對企業、市場的發展起到引領、規范的作用,與此同時,《規劃》的推出也讓更多的人正視生物經濟,并形成圈層討論,形成產業橫向與縱向的技術滲透與學術交流的氛圍,也利好生物技術企業的發展,對于包括諾禾致源在內的科技服務企業也是巨大利好。
如諾禾致源的科研服務和產品可以輔助研究人員進行科學探索,為更多的科學研究提供“工具”,如包括物種基因組基礎研究、動植物發育與脅迫研究、作物和畜禽育種、單細胞多組學研究、生物標志物組學研究和人群隊列研究等。